仅仅三个月,陈胜吴广的张楚政权就被章邯摧毁,原本摇摇欲坠的帝国似乎重新看到了希望。章邯能够力挽狂澜,其中的秘密,正是大秦帝国的深厚根基。
我们曾多次提到这一点,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1. 精锐的骨干力量。
章邯的军队虽然主要由骊山囚徒构成,但咸阳地区依旧有五万精锐的士兵,这些士兵多是各郡县征集的材士,是军事力量的核心。同时,咸阳的常备警卫队中,有千名指挥官,他们不仅在平时负责警卫工作,战时则可以迅速升任指挥角色。这些精锐的指挥人才和兵员,使得章邯的军队具备了强大的作战能力。
2. 精良的装备和丰富的物资。
咸阳附近的武库储备着大量标准兵器,而关中的多个仓库——包括咸阳仓、灞上仓、栎阳仓——也储存了大量战略物资。这些资源为章邯提供了充足的战斗准备,使得他能够迅速装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3. 帝国依然有效的军事制度。
秦帝国的军功爵制度依然严格,能够激励军队的士气,秦军的作战能力在这一制度的支持下,保持了战国时期的强大气势。
4. 对手的拙劣表现。
此时,章邯的对手陈胜、吴广等人,明显缺乏战争指挥的经验与战略眼光。虽然起义军人数众多,但各兵团缺乏协调作战的能力,甚至连最基本的相互支持都做不到。章邯各个击破,牢牢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可以说,章邯的成功得益于秦帝国强大的战争机器,他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轻松战胜了那些缺乏战斗经验的起义军。
接下来,章邯转向了复国势力的进攻,并遇到了强劲的对手:项梁。项梁联合了楚国、齐国、魏国、赵国的力量,对章邯展开了多方面的围攻。在东阿、城阳、雍丘、定陶、濮阳东等地的战斗中,章邯屡次失利,形势一度变得极为不利。然而,项梁的联军很快暴露出各自不协调的问题。在项梁派遣项羽与刘邦在外围对章邯形成战略包围时,齐国内部发生变化,退出了联合作战,齐、赵、燕三国未能出兵支援楚国,这让项梁的军队孤立无援,尤其项梁还被困于定陶城下。
另一方面,章邯获得了进一步的增援,秦二世派遣王离率领长城兵团支援,使得章邯的军力大大增强。在此形势下,章邯集中主力,以夜袭之势突袭定陶,将项梁的军队击败,项梁战死,楚军主力损失惨重,秦军重新掌握了中原战场的主动权。
此战章邯能够胜利,除了他本人的指挥才能之外,还得益于他背后强大的支持与对手的疏漏。大秦帝国源源不断地给章邯输送援军,而项梁所依赖的复国势力却常常由于内部矛盾而无法有效合作。
然而,项羽的出现打破了章邯的计划,王离率领的长城兵团也在战斗中覆灭,整个帝国遭遇沉重的打击。随着项羽的崛起,诸侯联合的强大力量迅速崛起,章邯的困境愈发严重。
在与项羽的对抗中,章邯虽然能够依靠坚守,在一定时间内遏制住了诸侯联军,但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项羽和刘邦的联合力量。章邯在被迫退守废丘时,面对即将到来的决战,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尽管他在废丘坚守了十个月,但依然没有得到任何有效支援,最终在汉军引水灌城后,选择自尽。
总的来说,章邯是大秦帝国体系中的一员出色将领。若非帝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以及后期缺乏支援,他本可以继续为大秦帝国争取更多时间。然而,最终,章邯仍未能逃脱败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