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多乐市,(https://xueqiu.com/8928803384/336282122)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演变过程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投资过热、技术迭代、政策导向、市场结构变化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以下是其演变路径的详细分析:
1. 投资狂热与产能无序扩张过度投资驱动产能膨胀:2020-2023年,光伏产业链投资超2.5万亿元,各环节产能迅速扩张。截至2023年底,全球光伏产能已达1000GW,远超当年全球400GW的需求,供需比达2:115。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盲目扩产,导致硅料、硅片、电池片等环节产能严重过剩。
低门槛与资本涌入:组件制造等技术门槛较低的环节吸引大量中小企业涌入,加剧同质化竞争。部分企业甚至仅用数月即可完成生产线建设并投产,进一步推高产能。
2. 技术迭代与结构性矛盾新旧技术更替加速:光伏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快,例如N型电池逐步替代传统P型电池。2023年N型产品占比从年初的13.9%跃升至年末的66.7%,导致旧产能迅速贬值,加剧结构性过剩。
研发投入不足:价格战下,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头部企业研发投入环比下降,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牺牲产品质量,进一步削弱行业创新能力。
3. 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失衡地方政策推波助澜: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刺激企业扩产。部分企业甚至以“PPT产能”虚报项目,实际落地产能进一步加剧过剩。
补贴退坡与市场化转型: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如“531新政”)要求光伏项目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电价由市场决定,刺激企业为抢占补贴窗口期集中抢装,短期激增的装机量加剧供需失衡。
4. 国际环境与贸易壁垒海外市场收缩与贸易摩擦:中国光伏产品占全球供应量的70%-85%,但欧美国家通过“双反”调查(反倾销、反补贴)及本土化政策限制进口,导致中国出口受阻。例如,美国对中国光伏组件征收最高250%关税,迫使企业转向国内市场,进一步激化内卷。
全球产业链重构:欧美国家为发展本土光伏制造业,投入高成本建设生产线,打破中国一家独大局面。预计未来中国在全球产能占比将从80%降至50%-80%,竞争压力加剧。
5. 供需错配与行业生态恶化价格战与利润压缩:2023年产业链价格暴跌,多晶硅、硅片、组件价格分别下降39%、50%、29%,多数企业陷入亏损,行业增收不增利现象普遍。
电网消纳与土地限制:中东部地区电网承载力不足,分布式光伏用地政策收紧(如禁止占用耕地),导致部分项目停滞,进一步抑制需求释放。
6. 行业整合与技术升级的双重路径落后产能出清:2024年工信部出台政策提高准入门槛(如资本金比例从20%提至30%),加速低效产能退出。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扩大规模优势,行业集中度提升。
技术创新突围:钙钛矿电池、大尺寸硅片等新技术成为企业竞争焦点。例如,中环通过N型技术实现更高毛利润率,隆基则依托一体化战略平衡各环节风险。
总结:从繁荣到过剩的周期性规律光伏行业过剩本质上是市场经济下周期性波动的体现。每一轮过剩都伴随技术升级与产业洗牌,例如2008年产能过剩后,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至原二十分之一,推动需求增长88倍5。当前过剩危机同样可能通过政策调控、技术突破及全球化布局逐步化解,但需警惕短期阵痛对行业生态的长期损害。未来,行业需在产能优化、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完善中寻找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