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斩帅不如斩旗”,聊聊古代的军旗信仰和军礼演变

为何“斩帅不如斩旗”,聊聊古代的军旗信仰和军礼演变

军旗,最早起源于人文始祖黄帝。轩辕黄帝擒拿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后,为振奋军心,剥下“兵神”蚩尤的皮做成箭靶,把蚩尤的胃做成足球,把蚩尤的头发做成皁纛,俗称“蚩尤旗”,用于展现军威。

后来的纛,多用黑色牦牛尾制作。蒙古族以白为尊,成吉思汗便用白色牦牛尾做成“九游白纛”,还曾作为蒙古国的国徽。

周人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军旗当成神祇供奉,可以追溯到秦汉战前天子对所征之地、先祖的“祃祭”和“告庙”,向神告知征伐之事,祈求土地之神的保佑。用牲血涂抹军旗,祭军旗的仪式,被称为“祃牙”。

因蚩尤发明了五件兵器,被尊为兵主。人们相信在战前祭祀战神蚩尤和黄帝、祭祀战旗,便可保佑我方军队旗开得胜。

隋以后,祃祭的主神就逐渐只剩下了黄帝,大概会行军布阵,得九天玄女加持的黄帝更有资格被称为“战争之神”。

唐宋时期的军礼复杂化,还要对道路之神祭祀。即在道路上封土为堆,驾驶战车的驭手一手执辔,一手持酒,三酹之后从土堆上辗过。

秦汉时期,还流行“战吼”。不同于俄罗斯的“乌拉”,老秦人出征时站在猎猎风中,高唱战歌。“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可谓血脉沸腾。问天下谁是英雄,舍我取谁,剑在手,谁与争锋?

唐代在西北地区的军队,流行在战阵中高喊“大风”以壮士气。后来的红巾军,临阵则大喊“阿癐癐”,那画面太美不忍想。

后来的军旗,用于实战功能。旗帜多用猛兽的图腾作为装饰,通过专属的旗帜的术语指挥士兵行止进退,还是身份识别的标志。

纛的上端是木质髹金的金吾;五方旗代表了不同军队所处的方位;星宿旗则为军队的行进标明方位。

牙旗往往绘制主帅的姓名,因此有“旗在人在,旗亡人亡”的说法;旌旗则绘制各种祈福的图案,尾部不设金吾而插上羽毛。

周朝出现了对士兵“辨旗”的训练,比如举黑旗意指前方出现水源,举青旗意指前方有山林要开路,举白旗意指敌兵要集结。

而敌方也会利用军旗设套。比如韩信打赵王歇时,两千骑兵在赵营遍插赤色号旗,导致赵军哗变;吐蕃大败赵元昊的河湟之战中,吐蕃人将党项的旗帜改插在了深水区,导致党项士兵多溺水而亡。

斩将搴旗为首功。西汉名将李广的小儿子李敢,因夺旗有功,受爵关内侯;妖后贾南风假借驺虞幡(和谈的信旗),解散了楚王司马玮的军队。

而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军营中,设有“三军司命旗”,“凡失旗鼓旌节者,全队斩。若旗帜金鼓不动,就是主将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

古代的军旗,还象征着军心,往往指定身高马大、力大无穷的将佐、校尉等军官来掌旗。曹操爱将典韦因单手举起了牙旗,被赞为“古之恶来”,即商纣王手下的大力士,能与熊虎搏斗。

擒贼先擒王,而斩帅不如先斩旗,如果护旗手被干掉,军旗被夺走,全军的精神支柱就会垮掉。若出征前军旗折断,则被认为不吉。

《水浒传》中,郁保四的高光时刻,莫过于征田虎时身中四箭,依然手持帅旗,救了宋江、林冲等好汉。

明朝时,特意在京师以及各地卫所、都司建立“旗纛庙”,安放军中大旗,定期进行庙祭和行祭。

庙祭有春秋两祀,军队在惊蛰和霜降要操练阵仗,献礼祭纛。苏州过去有霜降的五更,“听信爆”的习俗。行祭,则有皇帝亲临祭奠和出征剿敌的将军祭祀,可谓十分隆重了。

明朝时祭祀的纛神,有“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祇五昌神众”。

清代之后,以幡代替旗纛,便很少进行旗纛祭祀了。如今道家做法时,会用先天五方旗作为招揽天兵神将的道具。戏曲舞台上武将的靠旗,也是明代护背旗、清代五方令旗的演变。

明初的深圳地区,属南海卫。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今南头古城设置“东莞守御千户所”,领军1100名;在今大鹏所城设置大鹏守御千户所城,深圳因此别称“鹏城”。

福光村的这座陆纛宫,始建于明末清初,可惜因土改神像被推入河道,后因兴建南方科技大学,整体移建至智园翠谷公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