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位于青田县巨浦乡的滩坑水电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精心呵护了59天、4只父本母本为纯野生的瓯江幼鼋,相继破壳而出。电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站长叶承义激动地说,这是浙江省首次成功人工孵化幼鼋。
据介绍,鼋是—种古老的珍稀生物,在自然界里已生存了1.75亿年,可与大熊猫、白鳍豚、金丝猴相提并论,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数量远比大熊猫要少,有“活化石”“水中大熊猫”之誉。
今年7月初,在滩坑水电站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一只雌性鼋产下了29枚鼋卵,其中有20枚受精卵。叶承义说,这也是该增殖放流站成立以来,鼋产下的第一窝受精卵。为了保证野生鼋的自然孵化,其中6枚留在增殖放流站的控温车间内进行孵化。
经过59天漫长的等待,8月31日凌晨1时36分40秒,第一只幼鼋终于破壳出来了,背甲长5厘米,重13克。“已经孵满59天,算是足月出生了。”
“鼋卵的孵化对温度和湿度要求比较高,温度、湿度不达标容易造成鼋卵异常发育。”叶承义介绍,首批人工孵化的6枚鼋卵中,有5枚鼋卵发育正常,进入孵化观察期,另外1枚鼋卵孵化缓慢,工作人员正对其进行隔离孵化,每天悉心护理。
国家高度重视鼋的保护。2019年11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鼋拯救行动计划(2019-2035)》。这是继中华鲟、长江江豚等之后的第7个水生生物保护行动计划。
2000年,青田县成立了全国唯一的鼋省级保护区。近年来,青田积极与国家和省水产研究科研单位合作,开展鼋的人工驯养工作,建设了巨浦乡滩坑增殖放流站等3个保护栖息地,为鼋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优良环境。
“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朱新平实地考察后认为,不论是环境还是饲料营养程度,滩坑水电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的条件都比较合适鼋的孵化。
鼋的成功孵化,再次佐证了丽水的好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近段时间来,丽水先后发现了中华穿山甲、新物种黑翅腮扁蜂、“蝶中皇后”金斑喙凤蝶等珍稀动物。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让丽水真正成为了长三角生物多样性的最美大花园。